新聞中心
了解“芯”資訊,關注“芯”未來

【南方日報】橫琴“中國芯”的國際化之路
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0458.3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面對這塊“大蛋糕”,南海之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正和澳門攜手謀求機遇。
去年發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提出,要在合作區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其中就提到了“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加快構建特色芯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
政策背后的現實根基是:澳門擁有國內最高水平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對外窗口,合作區擁有產業基礎和空間。近年來,雙方合作在集成電路領域頻頻發力,至2020年底,合作區集成電路產業相關注冊企業超過400家。
然而,一個事實是,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影響力上,合作區都與國內排在前列的上海、蘇州、深圳相距甚遠。要從強手環伺的環境中突圍,打造橫琴集成電路產業“芯”名片,并非易事。
為此,合作區另辟蹊徑,瞄準集成電路產業鏈里最具技術創新密集特點的細分產業板塊——集成電路設計業。在這一版圖上,橫琴、澳門正摩拳擦掌,攜手在合作區建設“中國芯”國際化的“橋頭堡”。
布局
前沿領域科技展現勃勃生機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
在我國集成電路領域,南海之濱的橫琴并不起眼。然而,近年來合作區集成電路產業頻頻發力,2019年年底,澳門大學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橫琴設立分部,使得橫琴成為承載澳門集成電路創新資源最便利、最通暢的區域。
橫琴口岸旁邊的ICC橫琴國際商務中心大樓內,可以窺見橫琴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珠海鎵未來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珠海鎵科技”)創始人吳毅鋒向記者展示最新的科技產品——體積相當于兩只口紅大小的65W氮化鎵快速充電器,“市面上同樣功率的充電器,體積一般比這個大兩倍,不僅笨重,能耗也更高”。
相較于傳統材料的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吳毅鋒舉例,“氮化鎵技術可以讓單個5G基站或數據中心單臺服務器年節省用電約200—1000度。此外,功率轉換的體積、重量可以降低20%—50%,變壓器、電容等耗材也相應減少”。
2020年,看到功率器件在中國的良好發展勢態,在美國工作20多年的吳毅鋒下定決心來到橫琴發展。“氮化鎵功率器件在通信、數據中心、家電、新能源汽車、電力系統等領域有廣闊應用,并且全球功率半導體的應用制造八九成都在中國,產業土壤非常好。”
扎根橫琴后,擁有30多項知識產權的珠海鎵科技很快就在業務上取得突破,成為國內首家提供900V氮化鎵器件產品的公司,并應用于國家電網,也是目前唯一實現了在3600W服務器電源達到鈦金能效標準的650V氮化鎵量產制造商。
談及未來,吳毅鋒對公司的發展充滿信心:“氮化鎵材料還處于產業早期,不管是材料、器件和工藝上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我們覺得氮化鎵是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是功率半導體的重要技術研究方向,公司發展前景廣闊。”
同一棟大樓里,珠海一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一微半導體”)已經走得更遠。
一微半導體2014年成立于橫琴,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及大規模高集成度數模混合芯片設計為主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其展廳中,一項項專利鋪滿一堵墻,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姜新橋介紹,“公司目前已累計申請知識產權超過1300項,其中PCT及國外專利申請超過150項,專利申請量在清潔機器人技術與芯片領域位居全球前列”。
在專利之外,一微半導體產品在市場上也受到歡迎。在家用與商用清潔領域,該公司已累計實現千萬級(臺/套)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服務的客戶包括小米、海爾、美的、KARCHER等國內外知名廠商。
在姜新橋看來,公司的快速壯大與橫琴的發展不無關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立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和機遇,無論在市場開拓、科技研發還是人才招募上,通過對澳科研合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讓更多的創新機器人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
基礎
澳門科研助產業聚集落地
幾年前,集成電路產業尚未在橫琴的視野中。
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橫琴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其中,涉及粵澳產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包括休閑旅游、商貿物流、醫學生物等。
到2021年9月5日,橫琴方案的出臺將合作區的產業布局擴大化,要在合作區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其中就提到了“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加快構建特色芯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
為什么要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集成電路產業在橫琴又如何壯大?事實上,橫琴重點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背后是堅實的現實基礎。
集成電路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也是加速數字經濟賦能升級、支撐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首次突破萬億元。
而澳門在集成電路領域一直以來就具備全球領先的創新競爭力。
在集成電路領域,澳門擁有國內最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關于芯片的研究論文在國際權威的ISSCC固態電路大會發表量位于全球領先,研究更屢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然而,盡管擁有集成電路領域高水平國家實驗室等科創資源,產業鏈的不完善和硬軟條件的缺失,制約著澳門創新策源能力的放大和升級,大量創新成果只能停留在研究階段,集成電路的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較為薄弱。
橫琴作為粵澳深度合作區,肩負著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的使命,也成為澳門集成電路創新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并轉化成實際生產力最便利、最適宜的新空間。
珠海先進集成電路研究院院長龔斌介紹,橫琴瞄準的是集成電路產業鏈里最具技術創新密集特點的細分產業板塊——集成電路設計業。這一板塊對土地、空間和環境要求小,產業附加值高,無工業能耗和污染,對高水平人才和金融資本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正好與澳門的特色和優勢可以緊密結合。
此外,橫琴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也是該產業能寫入橫琴方案的重要基礎。截至2020年底,橫琴已吸引集成電路產業相關注冊企業超過400家,其中的芯耀輝科技、極海半導體、芯潮流科技、芯動科技等企業,均為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領軍企業。
在龔斌看來,澳門和橫琴在集成電路產業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合作潛力,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和競爭優勢融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戰略大局。在澳門創新資源得到放大和升級的同時,橫琴也可以充分利用澳門與葡語國家聯系緊密的優勢,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集成電路下游產業上的國際化合作,將橫琴打造成為“中國芯”國際化的“橋頭堡”。
趨勢
琴澳合作尋求創新突破
龔斌的想法,已經得到現實的印證。在與澳門大學一路之隔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澳門籍青年雷震創立的公司珠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此。
這家創立于2015年的公司,擁有著國內最早的納米銀線制備發明專利,構建了40多項發明專利為主體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納米銀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家電、消毒抗菌等產品中。在該公司的生產車間,金屬銀通過獨特工藝被制備成納米級的零維銀顆粒或者一維銀線材料,直徑20納米左右,約是頭發絲的萬分之一。
憑借該項技術,納金科技在全球范圍獨家實現了中小微尺寸的柔性觸控元器件低成本高效穩定量產,突破了“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對先進信息材料技術的壟斷封鎖,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銀本身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韌性,納米銀線又能被可見光繞過實現透明,所以納米銀線同時具備了良好的導電性、透光率以及耐曲撓性,使其在智能電子、柔性傳感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價值。”雷震介紹,目前公司已實現100多項創新產品產業化落地,廣泛應用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穿戴設備、人機交互設備、5G通信、家電等領域。
在雷震看來,橫琴與澳門有很好的契合度。橫琴為公司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平臺,而公司的產品也正與澳門現有的傳統產業相結合,以科技實力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作為珠澳科創合作的企業代表,雷震的經歷讓更多澳門青年看到投身科技創新的路徑。橫琴也成為創新企業與夢想青年聚集的地方。
麥沛然是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也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實驗室在橫琴的分部設立后,麥沛然也逐漸成為這里的“熟客”。而他的學生,也有不少跟隨他的腳步,在橫琴創立公司進行成果轉化。
陳天藍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澳門大學博士畢業的陳天藍邁出校園,帶著數字微流控技術為主導的分子診斷技術入駐橫琴,成立了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澳門芯橫琴造”讓陳天藍公司插上騰飛的翅膀。短短數年,陳天藍的公司從園區內幾間不大的辦公室,搬到臨近的獨棟小樓,規模不斷壯大,“我們在內地市場拓展中感受到旺盛的需求,也會給公司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越來越多來自澳門的科研力量,成為橫琴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基石。“珠海一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中就有數位員工來自澳門大學,”姜新橋說,“依托于與澳門的技術合作,公司也進一步實現了與澳門在人才、資本及市場領域的交流合作。由澳門大學教授參與開發的兩項專利技術,在一微的平臺上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這不僅對于一微是一次全新的產學研合作探索,而且對于澳大在科研成果轉化的探索實踐上也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溝通引進澳門大學博士進入一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同時加入了澳大微電子工業盟友,參與到微電子學院與集成電路國家實驗室聯合組織的研究生企業實習活動中。
未來
打造集成電路產業交流合作中心
去年底,第十六屆“中國芯”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暨“中國芯”優秀產品征集結果發布儀式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盡管受疫情影響,大會仍獲得超千家企業、萬人次關注和參與。
會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橫琴將以“前瞻創新、特色發展、機制突破、粵澳協同”為發展主思路,重點構建“前沿領域芯布局、特色芯片全生態、高端產測全鏈條、國際人才全匯聚”的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琴澳兩地資源優勢,積極吸引集聚全球產業資源,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合作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在這個全國集成電路領域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行業會議上,合作區不僅獲得總規模150億元的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重要平臺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也宣告成立。
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專業的孵化器、投資基金、公共技術平臺等服務,并積極探索“澳門科創成果+珠海產業轉化”模式,著力引進一批高質量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打造兩大高水平集成電路創新平臺和產業服務載體,構建一個集成電路產業交流合作中心。
目前,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引進了一批高質量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支持培育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業“芯”支柱。
“產業園已經推動集創北方、芯動科技、華芯智能等十余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在橫琴聚集。預計到2026年,園區將吸引5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落戶橫琴,產業總規模突破50億元。”龔斌介紹,未來還將積極承辦中國芯大會等品牌性盛會,大力促進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領域內的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與合作。
此外,龔斌透露,合作區正在擬定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將于近期出臺,涵蓋企業發展、人才引進培育、平臺建設、粵澳協同創新等多條具體推進集成電路琴澳合作發展的高水平措施。
龔斌說:“相信隨著措施和后面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澳門制度過不來、內地制度過不去’這些之前的問題都會逐步解決,未來將會把橫琴打造成為‘中國芯’國際化的‘橋頭堡’、集成電路產業雙循環戰略支點的實際載體。”
記者 王韶江
攝影 關銘榮